圭亚那

高考,把握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别

发布时间:2019/11/1 22:02:17   点击数:

先来说说课本知识,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讲解的思路就是由假设条件逐步回顾实现,由简单过渡到复杂,符合学生知识体系的认知与形成过程。下面我们看看讲课思路:①假设一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不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只能形成单圈环流;②假设二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自转、不考虑公转(太阳直射赤道),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三圈环流,近地面形成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③假设三个条件:地表是均一的、考虑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气压带与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④回归现实条件: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地转偏向力、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以及东亚季风。而高考试题仔细研究都会发现多多少少有教材知识建构时所涉及的思想。

例1.(·课标卷Ⅰ,6)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分析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注意本题材料告诉的是湖面年蒸发量可达毫米,而题干设问是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注意两个概念的区别,本题中给出了盐湖面积多年稳定的前提条件,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蒸发量+多年平均径流量,而该区域为西北某闭合流域且盐湖面积多年稳定,则说明该区域多年平均径流量为0,即多年平均降水量等于多年平均蒸发量,因此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为毫米。而湖面年蒸发量可达毫米是指有充足水量才可能达到理论最高值,即可能蒸发量,可能蒸发量指在下垫面足够湿润条件下,水分保持充分供应的蒸发量,也就是理论蒸发量,它表示一个地方自然条件下的潜在的蒸发能力,只说明这一地区的蒸发能力,而不是实际蒸发量。所以此题命制的思想就是在理想状态下与现实之间来思考其差别。

例2.(·课标卷Ⅰ,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乌裕尔河原为嫩江的支流。受嫩江西移、泥沙沉积等影响,乌裕尔河下游排水受阻,成为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扎龙湿地面积广大,积水较浅。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乌裕尔河排水受阻却形成沼泽湿地。据此推测扎龙湿地的地貌、气候特点。

河流排水受阻常形成堰塞湖,说的是理想上,但实际上该地形成沼泽湿地没有形成堰塞湖,为什么?因为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泥石流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也有人为因素所造就出的堰塞湖,例如:炸药击发、工程挖掘等。也就是要从地形角度分析,山区的河流因河床低,河谷相对较深且水量丰富,被堵塞后往往形成堰塞湖。而该地因河流排水受阻没有形成堰塞湖而形成湿地,最终形成面积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湿地面积广大与积水较浅,可以推断该地不处于山区,则河床较浅,地势开阔平坦,水量相对较少与该地区降水较少、蒸发量大有关。如果该地区低地面积不广大,降水量在丰富一些,可能受阻的位置也会受冲刷、侵蚀、崩塌等等。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河水就会找到新的出口,再次说明该地气候较为干旱或者蒸发能力强。

所以考生需要带着地理的理论思想去读透题,把握好材料与题干中信息点之间关联,则复习备考过程中一定研究课本中知识点是如何呈现,这种方式能否做为命题思想与做题思路,俯下身子下大气力吃透课本,领悟出地理思想的精髓,除了注意理想与现实,也要研究宏观与微观、特殊到一般等理论思想,一定能在来年高考中大放光彩。

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呼吸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不仅是洞穴空气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唯一途径和过程,而且是保持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的前提条件。当洞内空气的温度小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A.①B.②C.③D.④

2.与洞穴外相比,洞穴内()

A.气温较高B.气压较低C.CO2浓度高D.风速较大

1.A从题目所给条件“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而外部气温变化较大,由此可以判断白天外界气温高于洞内,结合题目所给“呼气”“吸气”的原理即可判断白天空气从洞外流入洞内,晚上从洞内流出。故选A。学生对于洞穴呼吸概念理解不到位,可能错选C。

2.C由于洞内气体性质相对稳定,而外界气温、气压的变化大,因此无法单一的说洞穴内气温(气压)高低与风速大小;由于洞内缺乏绿色植物,因此其CO2浓度相对较高,加上洞内相对封闭,风速较小。故选C。

山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递减率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且不同坡向有明显差异。下表为我国秦岭某山地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月变化多年平均值(℃/米),据此完成3~5题。

3.秦岭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多年平均状况是()

A.两坡都是夏季小、冬季大B.全年都是南坡小、北坡大

C.夏季南坡大,冬季北坡大D.两坡差异夏季小、冬季大

4.据表中数据推测,该山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是()

A.北坡山麓B.北坡山上C.南坡山麓D.南坡山上

5.下列现象会导致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差异缩小的是()

A.南坡山麓水田改旱作B.全球变暖,结冰期缩短

C.冬季风势力异常强盛D.北坡大规模毁林开荒

3.D表格显示,秦岭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多年平均状况是夏季北坡大,冬季南坡大,但两坡差异夏季小、冬季大,选D。

4.A根据表格,北坡年较差远大于南坡,故排除C、D。从山麓到山顶,年较差变化会逐渐减小,因此该山地气温年较差最大的应该是被迫的山麓,选A。

5.A湿地、森林对气候起调节作用,会使得区域的年较差、气温递减率变化等变小。根据表格,南坡的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年差异小于北坡,但若将南坡山麓水田改旱作,则失去水田湿地的调节作用,南坡的气温年变化会变大,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差异缩小。全球变暖,结冰期缩短对其影响不大;冬季风势力异常强盛会导致冬夏差距更大,北坡大规模毁林开荒,植被调节作用减弱,会加大北坡的气温年变化,从而使得两坡气温随高度递减率差异变大。据此分析选A。

不同气层的气温随高度的变化常用气温垂直递减率表示,气温垂直递减率是指在垂直于由每升高m气温的变化值。在一般的情况下,温度垂直递减率因季节、时间、地理环境与地点而变化,在中高纬度,平均为0.6℃/m,在低纬度暖湿洋面上约为0.55℃/m。在干空气时,海拔大约平均每上升m,气温就下降约1℃,含有水汽的较湿空气,就会受到水汽凝结时的释放潜热所致,因此平均每上升米,气温就会约下降0.6℃。

温带雨林是地球上由针叶树或阔叶树组成的森林植被类型。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也有高大的乔木、茂盛的灌木和众多的附生植物,但生物种类少。下图示意世界上温带雨林的分布地区。据此完成6~8题。

6.温带雨林一般分布在()

A.受西风影响的中纬度大陆西岸B.多地形雨的高山地带

C.温带海洋性气候的降水丰沛区D.暖流经过的沿海地区

7.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生物种类少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条件恶劣B.冬季气温偏低

C.多云雾降水多D.有机质来源少

8.南、北美洲温带雨林呈狭长状分布,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A.洋流流向B.地形格局C.大气环流D.海陆分布

6.C读图结合图例可知,温带雨林分布地区多位于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的温带海洋气候区,全年受西风影响,加之地形抬升的影响,使得降水较为丰沛,而并非所有的中纬度大陆西岸及高山地带,且南美洲的温带雨林分布区沿岸为寒流流经,故选C。

7.B与热带雨林相比,温带雨林的热量条件较差,冬季气温偏低,所有生物种类较少,故选B。

8.B南北美地区的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中纬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受东部高大山地的阻挡,降水较多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西部,且呈南北条带状分布,影响分布狭长的原因为地形格局,故选B。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2)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3)地形因素。通常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形成“地形雨”

(4)洋流因素。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读世界范围内某地区的传统民居和当地气候资料图,完成9~10题。

9.当地传统民居为木质角楼的主要原因是()

A.冬季寒冷,木质结构利于保温B.避免地质灾害的侵袭

C.气候湿热,有利于通风散热D.为了顺应地形地势

10.该地可能位于()

A.东非高原B.云贵高原C.伊朗高原D.圭亚那高原

9.C根据气温降水图,该地区全年气温较高,气候炎热,木质结构角楼利于通风散热,故A项正确,C项错误。木质角楼无法避免地质灾害的侵袭,B项错误;读图可知,该木质角楼位于山脚的平坦地区,没有顺应地形地势,D项错误。

10.D根据气温降水柱状图,该地区最冷月气温高于15℃,属于热带气候;全年各月降水量均较高,故该地气候类型应为热带雨林气候。东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云贵高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伊朗高原为热带沙漠气候,圭亚那高原为热带雨林气候,故D项正确,A、B、C项错误。

索契位于世界纬度最高的亚热带气候分布区。下图示意索契地理位置。据此完成11~12题。

11.索契成为亚热带气候的主要原因是()

A.邻海,气温年较差小B.冬季气温较同纬度高

C.夏季晴天多,太阳辐射强D.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12.索契的降水特点是()

A.年雨型B.夏雨型C.冬雨型D.少雨型

11.B索契位于世界上纬度最高的亚热带气候分布区,因为北部有高大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寒冷气流,加之位置临海,冬季有增温增湿作用,导致冬季气温较同纬度高。故选B。

12.C索契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地中海气候,故的降水特点是冬季多雨,故选C。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大熊森林地处加拿大西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自西海岸的一系列海岛到海岸山脉西侧,是世界上现存面积最大的温带雨林。雨林中乔木高大茂密,林间生长了大量湿生苔藓。但由于近代人类的开发,大熊森林面积已大大缩小,年当地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这片温带雨林及各种珍稀野生动物。下图是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地形图。

(1)分析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

(2)分析大熊森林林间湿生苔藓广布的原因。

(3)从植被类型及地理分布角度说明温带雨林和热带雨林的差异。

(1)成因: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2)降水多,空气湿润(湿度大);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阴雨天多,蒸发较弱;树木高大茂密,林间光照弱(3)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温带雨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地理分布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10°以内、且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至60°之间、主要分布于大陆西岸。

第(1)题,大熊森林成为世界现存面积最大温带雨林的原因要从自然环境和人类影响两方面分析,自然原因要从气候角度进行分析;该地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暖湿的)西风受海岸山脉的阻挡,多地形雨,降水丰沛,是温带雨林生长的重要环境条件;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原生态森林保护的好。第(2)题,林间湿生苔藓是阴湿环境下的生物;当地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空气湿润(湿度大);纬度较高,气温较低,且阴雨天多,蒸发较弱;树木高大茂密,林间光照弱。第(3)题,植被类型与当地的气候有关及地理分布,植被类型差异:热带雨林植被以热带常绿树种为主,主要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雨林以温带落叶阔叶林及针叶林为主,主要分布在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地理分布差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以内、且沿海与内陆均有分布;温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至60°之间、主要分布于大陆西岸。

王小宁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白癜风的民间偏方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duxianb.com/rkzz/18490.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